在小学组 RIC 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区域,霍邱县城关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陆文浩正全神贯注地调试设备。他的机器人如同训练有素的 “小战士”,流畅地完成识别、抓取、投掷动作。然而在转弯处,机器人突然 “罢工”,偏离了预定路线。“别慌!” 陆文浩迅速冲向电脑,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30 秒后,机器人 “满血复活”,重新投入 “战斗”。看到它重新动起来的那一刻,少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说:“以后我也要设计出更厉害的机器人!”
佛子岭路小学三年级学生余瞻淇,早已是机器人领域的 “资深玩家”。从幼儿园接触乐高,到小学一年级开始独立拼装中小型机器人,再到如今熟练掌握编程,他对科技越来越感兴趣了。“每次搭建机器人,就像在创造一个新朋友!” 余瞻淇捧着自己的机器人,眼神中满是宠溺,“它会听我的指令,帮我完成各种任务,比玩具有趣一万倍!” 比赛当天,他正为 ATC 探索者科技挑战项目做最后准备,眼神中满是期待。
在 APM 机器人工程挑战赛现场,六安一中东校区的方宝祥、郭旸、石佩佳团队配合默契。随着裁判一声令下,他们操控的 “小粉”“小蓝” 机器人迅速启动,精准避开障碍区,灵活抓取积木并稳稳放入指定区域。“这是我们一起调试的‘避障算法’!” 石佩佳兴奋地介绍,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一旁观看比赛的小学生们纷纷投来崇拜的目光,小声议论着:“哥哥、姐姐好厉害!”
隔壁赛场的 “智能博物” 挑战赛同样扣人心弦。汇文中学刘瑞轩、祖君褀组合,与六安九中黄心雅、任浩宇、吴越团队展开激烈角逐。双方的机器人在指令下编程,精准完成各项任务。在智能机器人C类的赛场上,来自霍山文峰中学的何家煜同学正和队友紧张编写着无人机飞越障碍并成功落地的程序,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当比赛结束的指令响起,选手们抱着心爱的机器人有序离场,一路上讨论声不绝于耳。他们背包里的电脑存储着未完成的代码,眼里却闪烁着星辰大海的光芒 —— 这或许就是科技教育的意义:让每个少年都能触摸未来,让每个梦想都有生长的土壤。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和安徽省科学教育校级协同组第三组组长单位,六安一中东校区形成了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学科教育模式,学校学科教育特色鲜明。该校副校长李永生表示:“科学教育不是简单培养‘小程序员’,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赛事,孩子们学会像工程师一样思考,从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到动手实践,逐步成长为具备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
“学习压力虽大,但科技教育能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参赛学生家长苏洁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孩子通过学习机器人编程,不仅培养了兴趣,还锻炼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兴趣爱好,更为他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无限可能。”
作为省级赛事的 “预演场”,本次竞赛严格对标省赛标准,设立了 APM 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智能博物、数智竞技机器人专项赛、智能机器人 C 类、RIC 机器人创新挑战赛、ATC 探索者科技挑战赛等 10 多个项目。赛项根据参赛者年龄和知识水平分组别,所有赛项内各组别单独比赛,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性和专业性。六安市第五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总裁判长耿传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值得欣喜的是,今年选手们的作品在人工智能应用、环保理念融合等方面展现出更高水平,许多团队通过跨学科思维攻克技术难题,充分彰显了六安青少年的科技素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科协、教育等部门密切协作,精心组织开展了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无人机大赛等一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鼓励支持中小学校举办校园科技节,广泛组织参加教育部公布的自然科学素养类 “白名单” 赛事活动,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青少年机器人赛自举办以来,参与人数逐年激增,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全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最权威的赛事之一,发现培养了一大批明日科技新星。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教育 “双减” 中切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我市将加大科学教育投入,厚植科学教育基础,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六安版 “三地一区” 建设贡献力量!